top of page

羅珏瑜: 從碳經濟學探索未來




削減碳排放已成為影響未來的重要議題,「碳經濟學」(Carbonomics)應運而生,在進行商業估值、搭建財務預測模型的同時,不得不考慮削減碳排放在經濟活動各個範疇帶來的影響。


碳排放4個主要來源

根據國際能源署(IEA)2018年資料,按經濟部門分類,中國碳排放的來源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:1)電力與熱力部門,主要為發電環節碳排放,約佔51%;2)工業部門,主要為金屬冶煉與化工品製造環節碳排放,約佔28%;3)交運部門,主要為陸運、航運、空運碳排放,約佔10%;4)建築施工與家庭生活環節碳排放,約佔4%。


能源是人類生產的動力,好比經營企業中「現金流」,根據以上碳排放的主要來源,以及參考歐美國家產業發展和碳中和路徑,以實施有針對性的碳中和策略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。第一,能源供給端即電力發電部門深度去碳。發電能源從煤炭,逐步轉化為風能、光能、生物質發電,相當於能源的一次供給側改革,從源頭降低碳排放。


3方面實施減碳策略

第二,能源需求端,非電力部門深度電氣化,以及終端耗電設備節能提效。擁有清潔電源後,將終端非電力部門所使用的能源從化石、油氣燃料,逐步轉向電力,如交通運輸中的燃油汽車轉變為電動車;通過技術手段與節能產品普及,降低設備運行所需要的電力,如自動化解決方案、變頻家電等。


第三,無法避免的碳排放,通過碳捕捉、利用與封存技術、回收等方式,實現最終環節的減排。


高盛早前發表一份報告,指要實現50%的脫碳目標,需要每年投入1萬億美元。而當中會受影響的行業包括可再生能源、電動車(在整個生命周期比傳統汽車減少碳排放量一半以上)、工農業自動化、綠色建築、肉和奶的替代品(無肉漢堡可以減少90%的排放量,而實驗室培養的肉類食品則可以減少78%的排放量)、輕質材料(隔熱材料能將與建築物相關的排放量減少一半)等。


如果說,人類過去數十年的文明是由互聯網革命所帶動,那全球未來30年的增長將會由減碳帶動。而這帶動將會為金融市場帶來無比的活力,並誘發各式各樣實現為實現零排放的技術發展,而受惠的企業,其價值將會以幾何級的速度上升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