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Home anti-infection stimulates demand for home economy

羅珏瑜 華坊諮詢評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





最近財經市場出現了一個新名詞「宅經濟」(Work from Home Economy)。「宅」在華語圈是一個對足不出户,長期居家的形容詞。英國政府去年年底煞停了亞馬遜收購Deliveroo(戶戶送)的股權交易,表示有壟斷市場的擔憂,但今年四月,英方卻對此收購開綠燈,明確表示不希望Deliveroo因餐飲停業所造成的外賣業務虧損而撤出英國市場。此決定某程度反映出宅經濟的前景,宅經濟將會是疫情後全球經濟重要的一環,相信有助恢復經濟及創造就業。


網上平台估值要考慮用戶數

Deliveroo在2013年由兩位美國人許子祥(Will Shu)及Greg Orlowski所創立,總部設在倫敦,除了在英國200個城市服務外,亦在法國、荷蘭、比利時、德國、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提供服務,中東的聯合酋長國及科威特亦有其足跡,亞洲地區在中國香港、中國台灣,以及新加坡提供服務。公司有5,700名員工,而自僱人士的外賣員就有超過2萬人。送外賣是成本高但收入低的典型「輸錢生意」,但從2014年6 月 A 輪集資275萬英鎊,到2017年6月底F輪融資3.85億美元,一共集資4.8億美元。


也許,不少人會不解Deliveroo這類網上平台的估值何以會這樣高,投資者動輒以數十億的估值投放資金,其實這類平台的估值基礎由來已久,過去不少電訊商如中國移動(0941)都會用一種叫「ARPU」(Average Revenue Per User,每用戶平均收入)來衡量其業績,其道理就是越多用戶,業績越佳。網上平台的營運模式也相類同,越多會員或用戶,越快達至規模經濟(Economy of Scale),當一個營運模式達至這點,其估值就會以幾何級數上升。因此,不少網上平台,就算仍在虧蝕階段,只要其有一定數目的用戶,就能吸引風險投資者,而這類平台的營運初期,就必然以吸引用戶登記為首要目標,而非追求即時的盈利。


宅經濟並非單純概念炒作

值得留意的是,宅經濟並不是新冠肺炎所衍生的,在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在家辦公的趨勢下,宅經濟的急速發展是大勢所趨。在線醫療如平安好醫生,直播健身如Peloton,在線教育如Coursea等,它們並非是新鮮事物,但是因為疫情的打擊,行業需要自救,人們日常需求不會消失,便以網上取代網下業務,故促進了宅經濟的發展。相信這次疫情令不少人對本來的生活方式有另一種體會及反思:或許疫情後我們不需要如此多服飾,或許居家運動比上健身室便宜一大截,或許我們不需要在辦公室也有效率。


生活方式改變,投資思維自然要應變,投資者不妨多留意電信業、串流平台、速遞公司等產業走向。2003年的SARS造就了網上商業巨頭阿里巴巴和淘寶,他們的企業發展蓬勃至今,不知道哪一間企業能在2020年的COVID 19下脫穎而出?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